全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面積達1.5億畝次
保護黑土地,高質量建成高標準農田
秋風拂過,一望無際的玉米田褪去了青澀的翠綠,玉米棒子即將撐破綠色的外衣,迎接豐收的到來。8月25日,在遼寧省朝陽縣木頭城子鎮(zhèn)永來店村的玉米地里,農業(yè)農村部秋糧生產調研指導工作組向當地的農技人員及農戶了解玉米種植情況,指導下一步防災減災和增產增收的措施。
“我們這塊地是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區(qū),一共有1000多畝,采用了密植、寬窄行、滴灌等新技術,看目前長勢保守地說一畝地產量(干糧)能達2000斤。”永來店村黨支部書記楊文超告訴記者。朝陽市三年來共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170萬畝,實施面積全省最大。
主要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模式,種植密度達到5000株以上,采取淺埋滴灌方式種植,通過寬窄行配置,重點實施土地精準耕整、自動化精準播種、水肥精準調控、病蟲害精準防控“四個精準”措施,水肥利用率大幅提高,項目區(qū)畝產提高400斤以上。
今年遼寧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穩(wěn)步推進,聚焦半干旱地區(qū),在9個縣新建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區(qū)80萬畝,進一步釋放傳統(tǒng)缺水區(qū)域的增產潛力。聚焦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重點圍繞玉米、水稻、大豆,在全省24個縣開展綠色高產高效行動300萬畝以上。
凌海市建業(yè)鄉(xiāng)平安村的水稻種植戶趙永生放心不下,一早便來到田間查看水稻的生長情況。“今年政府統(tǒng)一組織了病蟲害防控,并通過無人機進行了噴藥處理,目前稻田中沒有發(fā)現病蟲危害。”站在廣闊的稻田邊,趙永生看到水稻長勢旺盛,對今年的豐收充滿信心。
遼寧省委要求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做好病蟲害防控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來抓。近幾年,全省各級植保部門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通過采取加密織牢農作物病蟲疫情監(jiān)測網絡,大力推進統(tǒng)防統(tǒng)治與綠色防控相結合等措施,為“蟲口奪糧”保豐收作出了重大貢獻。
今年,遼寧已經有效防控了二代粘蟲、三代粘蟲、玉米白斑病等重大病蟲害。據初步統(tǒng)計,全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面積達1.5畝億次,預計可挽回糧食損失80億斤以上。在鐵嶺縣蔡牛鎮(zhèn)張莊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的千畝高標準農田里,上一年還田的秸稈碎屑還隱約可見。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向記者介紹,每年秋收后,合作社用專用農機將秸稈集中歸置于寬行區(qū)域,清理出窄行作為苗帶,次年則調換位置,在寬行區(qū)域進行雙行密植。
這種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方法使土地得到科學輪休,實現用地和養(yǎng)地兼得的效果,合作社玉米單產連續(xù)多年保持在每畝1700斤以上。遼寧省堅持用養(yǎng)結合、綜合施策,分類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侵蝕溝治理、保護性耕作、有機肥還田等措施,保護黑土耕地,提升耕地地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不斷擴大,全省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面積達476萬畝。對于今年實施的“一噴多促”項目,沈陽市于洪區(qū)光輝街道峰騰農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帶頭人“頭雁”學員關玉峰很是滿意。作物進入灌漿期后易受病蟲害侵擾,且籽粒飽滿度受灌漿速度影響較大,而“一噴多促”通過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科學配比噴施,恰好能破解這些難題,帶來實打實的增產效益,畝產有望突破2000斤。
近年來,光輝街道持續(xù)推動農業(yè)技術革新,通過密植栽培、保護性耕作、精準水肥管理、“一噴多促”等增產技術應用,實現了糧食單產的大面積提升。光輝街道農業(yè)農村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轄區(qū)內水光熱資源協(xié)調,主糧作物普遍長勢良好,在技術加持與氣候利好的雙重作用下,今年全街道糧食產量有望創(chuàng)歷史新高。
根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年秋收前沒有大的旱澇災害天氣。遼寧省農業(yè)農村部門表示,當前糧食作物長勢為近幾年來最佳,今年有望全域獲得豐收。倉廩實,天下安。廣袤的田野就是遼沈“糧倉”,每一次豐收,都是為這個“糧倉”注入新的能量,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遼寧貢獻。
“我們這塊地是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區(qū),一共有1000多畝,采用了密植、寬窄行、滴灌等新技術,看目前長勢保守地說一畝地產量(干糧)能達2000斤。”永來店村黨支部書記楊文超告訴記者。朝陽市三年來共實施玉米單產提升工程170萬畝,實施面積全省最大。
主要采用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技術模式,種植密度達到5000株以上,采取淺埋滴灌方式種植,通過寬窄行配置,重點實施土地精準耕整、自動化精準播種、水肥精準調控、病蟲害精準防控“四個精準”措施,水肥利用率大幅提高,項目區(qū)畝產提高400斤以上。
今年遼寧糧食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穩(wěn)步推進,聚焦半干旱地區(qū),在9個縣新建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區(qū)80萬畝,進一步釋放傳統(tǒng)缺水區(qū)域的增產潛力。聚焦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重點圍繞玉米、水稻、大豆,在全省24個縣開展綠色高產高效行動300萬畝以上。
凌海市建業(yè)鄉(xiāng)平安村的水稻種植戶趙永生放心不下,一早便來到田間查看水稻的生長情況。“今年政府統(tǒng)一組織了病蟲害防控,并通過無人機進行了噴藥處理,目前稻田中沒有發(fā)現病蟲危害。”站在廣闊的稻田邊,趙永生看到水稻長勢旺盛,對今年的豐收充滿信心。
遼寧省委要求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把做好病蟲害防控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來抓。近幾年,全省各級植保部門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通過采取加密織牢農作物病蟲疫情監(jiān)測網絡,大力推進統(tǒng)防統(tǒng)治與綠色防控相結合等措施,為“蟲口奪糧”保豐收作出了重大貢獻。
今年,遼寧已經有效防控了二代粘蟲、三代粘蟲、玉米白斑病等重大病蟲害。據初步統(tǒng)計,全省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面積達1.5畝億次,預計可挽回糧食損失80億斤以上。在鐵嶺縣蔡牛鎮(zhèn)張莊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的千畝高標準農田里,上一年還田的秸稈碎屑還隱約可見。合作社理事長趙玉國向記者介紹,每年秋收后,合作社用專用農機將秸稈集中歸置于寬行區(qū)域,清理出窄行作為苗帶,次年則調換位置,在寬行區(qū)域進行雙行密植。
這種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方法使土地得到科學輪休,實現用地和養(yǎng)地兼得的效果,合作社玉米單產連續(xù)多年保持在每畝1700斤以上。遼寧省堅持用養(yǎng)結合、綜合施策,分類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侵蝕溝治理、保護性耕作、有機肥還田等措施,保護黑土耕地,提升耕地地力。
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不斷擴大,全省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面積達476萬畝。對于今年實施的“一噴多促”項目,沈陽市于洪區(qū)光輝街道峰騰農業(yè)合作社負責人、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帶頭人“頭雁”學員關玉峰很是滿意。作物進入灌漿期后易受病蟲害侵擾,且籽粒飽滿度受灌漿速度影響較大,而“一噴多促”通過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科學配比噴施,恰好能破解這些難題,帶來實打實的增產效益,畝產有望突破2000斤。
近年來,光輝街道持續(xù)推動農業(yè)技術革新,通過密植栽培、保護性耕作、精準水肥管理、“一噴多促”等增產技術應用,實現了糧食單產的大面積提升。光輝街道農業(yè)農村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轄區(qū)內水光熱資源協(xié)調,主糧作物普遍長勢良好,在技術加持與氣候利好的雙重作用下,今年全街道糧食產量有望創(chuàng)歷史新高。
根據氣象部門預報,今年秋收前沒有大的旱澇災害天氣。遼寧省農業(yè)農村部門表示,當前糧食作物長勢為近幾年來最佳,今年有望全域獲得豐收。倉廩實,天下安。廣袤的田野就是遼沈“糧倉”,每一次豐收,都是為這個“糧倉”注入新的能量,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遼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