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過后,玉米漲勢如虹,不僅山東上漲,東北也是漲聲一片。
我們之前也分析過,漲和漲是不一樣的。
哪兒不一樣呢?
首先說山東的上漲,其實大家都是茶壺煮餃子——心里有數,為啥呢?
因為山東玉米的漲跌全依賴一件事,那就是玉米上量的多少。
量多降價,量少漲價,這都是老套路了。
而春節長假剛過,玉米上量必然不多,所以為了刺激玉米上量,深加工開始了大漲價,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2厘不行5厘,5厘不分1分……
但是就像以往的規律一樣,在這樣的大漲價之下,玉米的上量不可能不漲,于是,門前的送糧車稍一增加,我們就能看到,玉米馬上就有落價的了。
前面說了,這是老套路了,所以也沒啥意外的。
然而意外的是,國儲玉米收購也落價了。
確切來說,近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中儲糧就先后發布了3次增儲消息。
第一次是在去年12月份,第二次是1月份,而第三次就是大年初六,春節長假還沒過完呢,就再次急著增儲了。
所以也正是大年初六這次增儲消息,給了玉米市場不小的信心,于是市場情緒一片沸騰。
但不好意思,當庫點公布以后,大家意外地發現,國儲收購竟然落價了,吉林落了20,遼寧落了10塊。
好家伙,這就把市場給落懵了,咋回事?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落價沒的原因,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門口的送糧車太多了。
也正是國儲這么一落價,倒讓玉米市場明朗了不少:
第一,增儲的目的更明確了。
市場一直在拿增儲說事,當然也確實是個事,但是現在市場對于增儲的解讀往往過于夸大了,這也是造成玉米市場情緒過度亢奮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現在國儲這么一落價,也更加明確的增儲的目的,即為了增加玉米的流動性,讓玉米流通起來,另一方面是給玉米托底,而并不是給玉米助漲。
所以對于增儲大要不必過分夸大,它就好比是增加了一個收購主體,而且這個主體也和其他主體一樣,量多降價,量少提價。
第二,玉米并不短缺。
也許是年前玉米售糧進度偏快,使得玉米市場產生了一種幻覺,認為年后玉米市場沒糧了。
于是,也是在這種認知下,情緒變得激動起來。
但通過華北以及東北的這么一落價,就會發現,只要一漲價,玉米就會從四面八方全跑出來了,大門就會被送糧車包圍,所以這是沒糧了嗎?
粗略估計,年后玉米還有約4到5成的余糧,也許部分持糧主體心里有疑慮,但是大部分主體賣糧的積極性并不低。
一是因為去年玉米什么樣大家都很清楚,即便是今年有一些看漲的預期,也不會很大,更不會是眼前,所以落袋為安依然是首選。
二是因為天氣多變。
別看現在大降溫,但保不齊降溫之后又給你來個大升溫,那誰受得了?
這只會更加增加賣糧心理,甚至導致玉米有集中上量的風險。
第三,玉米需要時間,誰能等得起?
這是個問題。
如果從長期來看,玉米重心上移的概率并不低,但是誰能等得起,這就是一個問題了。
一是玉米質量得過關,要不沒等玉米上漲呢,一霉變那反要倒賠。
二是心態還得好,市場遍是喊漲之聲的時候倒還好,但要是市場突然又喊跌呢?能不能扛得住,這也是一個問題。
所以說,玉米的問題遠比小麥要復雜得多。
不僅是供需錯配的復雜,還有市場情緒的復雜,這些都是令玉米行情反復震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