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后豆粕連續拉漲,先是兩天之內漲幅突破了100元/噸,而也就是4天的工夫,就快速從3200元/噸的位置登上了3500元/噸,相比年前漲幅達到了300元/噸,而相比1月份漲幅更是達到了600元/噸。
而且,即便是重回3500元/噸以后,豆粕似乎也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還是漲勢十足。
于是,市場隨之振奮。
豆粕失控大漲,自然要分析原因,而目前市場上大部分觀點都歸因于供需層面,主要是進口大豆到港下降。
一方面主要是巴西受天氣影響,導致大豆收獲延遲,這意味著我們高度依賴的巴西豆可能到港也要順延了。
而另一方面呢,美豆受中美貿易關系影響,到港也在下降。
而節后一些飼料企業面臨剛性補庫需求,因此供減而需增,于是豆粕就漲了起來。
這似乎合乎邏輯,但是其實有點說不通,因為即便如此,以目前的供需來說遠達不到刺激豆粕失控大漲的地步,所以豆粕上漲的背后一定是另有原因。
而我們大膽分析,可能是源于市場嗅到了更大的危機。
而這個危機,正是來自于美國開啟的關稅之戰。
新任總統特朗普一上臺,就干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加征關稅。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特朗普加征關稅也分別針對了3個國家,即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對墨加加征關稅25%,對中國加征10%。
這也被看作是美國新一輪貿易戰的打響。
但是就在這個消息宣布以后,又出現了兩通電話,分別是美墨和美加的兩個通話,而這個通話的結果就是,加征關稅這件事被推遲了。
于是,這就很明顯了,不管是墨加“以地事秦”也好,還是美國在“做樣子”也好,都說明一件事,加征關稅這件事,也是在殺雞給猴看。
猴是誰呢?
可能不止一個猴,很可能是一箭多雕。
但中國可不會慣這個毛病,于是很快就拿出了反制清單。
不過,這份清單里并沒有大豆。
因為要知道,中國一直是美豆出口的第一大市場,所以如果中國反制對美豆加征關稅,也肯定對美國打擊不小。
但是目前的這份清單里并沒有出現美豆。
現在沒出現并不代表以后不會出現,這可能是基于兩個考慮:
一個是當前巴西大豆收獲延遲,正是國內進口大豆到港淡季,如果再阻斷美豆,可能會對市場產生恐慌情緒。
另一個則是雖然我們大量減少了對美豆的依賴,但是大豆就主要產自于美洲,主要就是美國、巴西和阿根廷,所以想要完全避開美豆,至少目前難度也很大。
而另一方面,美國一方面通過加征10%%的關稅來看看中國的反應,另一方面呢,也在為大豆積極尋找出口。
比如,數據就顯示,雖然中國買家減少了對美豆的進口,但是美豆總出口卻在增加。
所以這僅僅是一個試探,而試探就意味著是開始,而并不是結束,至于后續又會出什么幺蛾子,誰也不知道,但肯定消停不了。
第二件事則是美國郵政包裹的鬧劇。
上周,美國郵政局突然毫無征兆地宣布暫停接收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包裹。
市場一片嘩然。
然而就在這個消息宣布了還不到24小時,馬上又反轉了,又宣布繼續接收中國的包裹。
這截然相反的兩個消息把市場給看懵圈了,搞不懂這是在干什么,但是可以看出,政令這么朝令夕改是多么的兒戲。
但這和大豆或者說豆粕又有什么關系呢?
雖然沒有直接的相關,但是也在說明,不要再存僥幸心理,因為新一輪的貿易戰已不可避免。
美國郵政一會兒暫停一會兒又恢復接收包裹,這可不是試探,而是發現這么搞以后對美國的影響要更大,所以只能再次收回成命。
但是這么一來也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的企圖已是昭然若揭了。
而要知道,貿易戰這事不僅僅是針對中國,而是全球性的,美國拿著關稅大捧四處亂揮,表現宣稱是為了緩解其國內的通脹問題,但緩不緩解不知道,但擾亂全球供應鏈是一定的。
所以貿易戰一旦四處開花,全球各供應鏈都會受到影響,農產品自然也不會例外。
而反應到現實市場,豆粕大概是嗅到了這種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效應,再加上市場情緒的放大,于是就出現了失控大漲。
但在國內保供穩價的宏觀調控下,豆粕不會亂套,但是對于貿易戰帶來的深遠影響,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