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過后,國內小麥現貨市場購銷正值恢復之中。一些面粉廠家雖陸續開工生產,但多以消化節前備貨庫存為主;貿易商雖有報價,但大多有價無市,各地小麥價格基本維持節前的區間范圍。監測顯示,當前主產區制粉企業國標二等新產普麥進廠價2380~2420元/噸,與節前價格基本持平。
節后小麥價格延續穩定
俗話說:“不出十五都是年,出了十五年過完。”據了解,春節后小麥市場購銷活動陸續啟動,不過大部分廠家仍在履行節前合同。主產區小麥市場報價整體穩定,局部地區雖有小幅波動,但與節前相比整體變化不大。
當前,河北邢臺地區制粉企業新產普麥凈糧主流進廠價1.20~1.201元/斤,山東菏澤地區1.206~1.21元/斤,河南新鄉地區1.188~1.215元/斤,江蘇徐州地區1.20~1.205元/斤,安徽亳州地區1.198~1.205元/斤,主產區小麥報價整體與節前保持平穩,局部略有0.003~0.005元/斤的小幅波動。
據市場分析,目前大多數經營主體仍沉浸在過年氛圍中,市場流通規模有限。元宵節前,小麥繼續維持區間穩定、小幅震蕩為主的行情。元宵節后,隨著基層流通市場購銷恢復,各級儲備加大投放,面粉消費步入淡季,市場面臨的壓力或將增大。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后期隨著學校開學及工廠復工,經銷商或有補庫需求,不排除對麥價有小幅提振可能。
儲備輪換購銷陸續展開
據了解,節后中儲糧以及部分地儲競價輪換交易已陸續展開。但從小麥拍賣和采購信息來看,采購和銷售出現非常“戲劇性”的變化。儲備小麥拍賣成交率較高,而采購成交率較低,甚至出現大量流拍現象。為吸引糧源、提高成交率,部分庫點不得不提高采購底價。
初步統計,春節后一周(截至2月8日),中儲糧共計安排儲備小麥銷售39704噸,實際成交30326噸,成交率76.38%;安排儲備小麥采購55909噸,成交32429噸,成交率58%。
與此同時,地儲糧湖北輪換銷售小麥8956噸,全部成交;河北輪換銷售小麥10335噸,成交6213噸,成交率60.11%;江蘇輪換銷售小麥2835噸,全部成交;山東輪換銷售小麥35974噸,成交7262噸,成交率20.19%;河南輪換銷售小麥787183噸,成交29717噸,成交率31.19%。
2月6日,江蘇(連云港)地方儲備競價銷售2022年產白小麥2835.04噸,全部成交,底價2320元/噸,成交價2325~2340元/噸;同日,江蘇地儲競價采購2024年產小麥3000噸,底價2390元/噸,全部流拍。
2月7日,中儲糧北京分公司競價銷售2018年至2020年產小麥17240噸,全部成交,底價2340~2360元/噸,成交價2340~2360元/噸,成交均價2344元/噸;同日,該公司競價采購2024年產小麥22713噸,成交8233噸,成交率36%,底價2400~2420元/噸,成交價2395~2420元/噸,成交均價2409元/噸。
2月8日,湖北省儲備糧油管理有限公司競價銷售2021年產省級小麥5404噸,全部成交,底價2360元/噸,成交價2360~2365元/噸,成交均價2362元/噸;同日,中儲糧西安分公司寶雞直屬庫競價采購2024年產小麥6870噸,全部成交,底價2500元/噸(較春節前上調20元/噸),成交價2490~2500元/噸。
終端市場需求恢復緩慢
據市場反映,近期部分制粉企業已陸續開工,市場供應逐漸恢復,面粉經銷商多以消化庫存為主,市場購銷處于低位,面粉價格平穩運行。
當前,主產區制粉企業特一粉出廠價2680~2700元/噸,與節前持平;麩皮出廠價1660~1720元/噸,部分較節前上漲20元/噸。原因是節后豆粕價格上漲,帶動副產品麩皮及次粉價格上行。
據了解,今年春節消費市場顯得較為冷清,面粉企業停工早,但復工時間晚于常年。主要原因是今年面粉需求不旺,小麥市場供應充足,制粉企業小麥庫存基本能夠保證正常運轉,市場購銷恢復相對緩慢。
監測顯示,2月6日,受調查面粉企業開機率36%,較節前下降2個百分點,月環比下降7個百分點。其中,大型企業開機率40%~70%,中小企業開機率20%~60%。
受副產品價格上漲影響,面粉企業理論制粉利潤較節前略有增加。2月6日,華北黃淮制粉企業平均理論制粉利潤為-31元/噸,較節前上漲4元/噸。其中,河北石家莊-19.4元/噸,山東濟南-36.3元/噸,河南鄭州-38.2元/噸,仍處于全部虧損狀態。
飼料企業消費方面,春節后國內玉米市場迎來“開門紅”,主產區玉米價格大多上漲20~40元/噸。2月7日,山東二等小麥均價為2345元/噸,同級別玉米均價為2060元/噸,價差為285元/噸。由于小麥、玉米價差仍處高位,小麥飼用仍無優勢,飼料企業基本不采購小麥。
三大影響因素值得關注
一是政策性儲備小麥拍賣情況。一般而言,春節后各級儲備2025年輪出計劃將陸續展開,市場階段供給壓力或增大。不過也有市場機構認為,中儲糧每年定期輪出和輪入儲備小麥,總量變化不大,可以看作是市場的“常量”,且從數量上看,輪出量對應輪入量,對全年供需影響不大。另外,政策性小麥輪出節奏、進度將緊密圍繞市場形勢,適時調整拍賣進度和價格,不僅體現了政策對市場的精準調控,更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
二是后期玉米市場變化情況。春節前后,玉米市場政策性“暖風”頻吹。國家糧食和儲備局印發通知,對進一步抓好玉米收購工作作出安排;中儲糧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相繼發布增儲庫點,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
市場人士認為,從節后國家對玉米的政策態度及宣發效率來看,確實在極力穩住玉米價格。這一系列玉米政策,可能通過替代需求傳導和情緒共振支撐小麥價格。近日亦有市場反映,個別飼料廠有詢價采購小麥的跡象。
三是天氣及新季小麥生長情況。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今年我國冬小麥種植面積在連續多年增加的基礎上保持穩定,目前苗情長勢總體正常。農歷正月十五過后,冬小麥將開始逐步返青。天氣變化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市場遠期預判的依據。一旦小麥生長受到不利天氣影響,市場將會隨市場主體心理的起伏而出現波動。
小麥進口預計繼續下降
據外媒報道,中國買家近期推遲了約60萬噸來自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進口小麥,并計劃將其中約24萬噸轉售給東南亞買家。這一操作并非首次,去年一季度,中國買家就曾取消或推遲了約100萬噸的澳大利亞進口小麥,并取消了部分法國和美國的小麥訂單。
今年以來再次推遲并轉賣進口小麥,除了價格因素外,也反映了國內市場供應充足的情況。有消息人士稱,正是由于國內小麥庫存充足,為保持國內市場平穩,不希望這些進口小麥于近期抵達。估計未來幾個月,進口小麥的到貨時間可能會進一步推遲,尤其是在新季小麥收獲之前。
2023年,我國進口小麥數量猛增,創下1210萬噸紀錄;2024年進口小麥1101萬噸,同比下降8%。市場預計,2025年可能會繼續調整小麥進口節奏,控制進口規模,進口量甚至有望下降到配額限制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