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覺得納悶,這和豬有什么關系?
我們自己的生豬產能都還在高位呢,進口也微乎其微,這影響到生豬市場什么呢?
但現實情況就是,在大盤眾多股價受關稅戰沖擊接連走跌的時候,生豬養殖卻大幅上漲,甚至多個巨頭出現漲停。
但先別激動,咱們說的不是現貨,現貨行情基本沒變。
那么這個問題就好理解了,明顯豬價盤面漲停,更多是受消息層面或者叫情緒層面的影響,而非現實的供需。
為啥情緒層面激動了呢?
雖然說互加關稅以后,和生豬領域確實沒有什么直接的關系,但是有間接關系,比如豆粕、玉米等,都是重要的養殖飼料原料,尤其是豆粕再次一漲三蹦高以后,再次拉升了飼料成本上漲的預期。
于是,受成本端上漲預期支撐,市場看漲情緒增加。
但是我們回到現實來看,生豬市場供強需弱的格局并未改變,而我們認為,現貨之所以沒有跟漲,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在供需壓制下根本漲不動。
第一,成本從來都不是決定豬價漲跌的關鍵因素。
有些產品確實有明顯的成本支撐,比如說小麥,今年最低收購價小麥底價上調,為的就是保障種糧人的成本收益。
但是豬價不一樣,養殖成本會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絕對作用,比如在前兩年豬價大跌持續磨底的時候,何嘗不是持續跌破成本價呢?
所以,拿成本來說豬價,這本身就不太成立。
因為這兩年生豬養殖說的最多的4個字就是“降本增效”,控制成本成為考驗各養殖戶的一大技能。
而隨著養殖集中度越來越高,豬價即便是跌破成本線,大企業也往往會選擇硬挺,不會輕易放棄市場份額。
所以,成本對豬價走勢來說影響并不直接。
第二,當前生豬市場依然是供應端博弈的局面。
為什么說是供應端博弈?
因為需求端根本不接招,因為需求端沒啥可說的,還是兩個字:慘淡,所以使勁在忙活的還是供應端。
包括出欄存欄也好,二次育肥也好,都是供應端的事,這也意味著,當前生豬市場供應依然寬松,所以總體上并不具備全面反彈的條件。
第三,情緒依然脆弱。
情緒會影響階段性行情,但是生豬市場的情緒顯然要脆弱得多。
比如你看小麥有情緒支撐,是因為政策面直接出手,提高了最低收購價小麥的價格,然后儲備庫開收新麥,價格也幾乎是給新麥定調,所以小麥的支撐是比較明顯的。
玉米也有情緒支撐,一方面也來源于政策面,另一方面則來源于供需偏緊。
但是生豬不一樣,生豬市場產能依然高位,再加上前期二次育肥也比較積極,以前當前上游大豬體重依然偏高,都說明生豬市場的供應壓力依然是比較明顯的。
僅靠關稅導致養殖成本間接增加為依托的看漲情緒顯然不夠堅挺,所以當這波情緒釋放以后,豬價可能存在繼續回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