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糧食谷物領域,我國從美國進口的主要品種就是小麥、玉米和大豆。
其中,小麥的風險是最小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因為我們的小麥自給率極高,而且當前國內小麥供應充足,因此小麥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而玉米影響有限。
因為我國對美玉米的依賴已大幅降低,在前兩年,受俄烏沖突影響,烏克蘭玉米出口受阻,美玉米一度幾乎成為我國進口玉米的唯一來源。
但經過中國的積極開拓,對美玉米的依賴已大幅降低,去年在我國進口玉米中,美玉米僅占15%。
而且根據美國農業部預測,本年度中國進口玉米總量會大幅減少至800萬噸,遠低于上一年度的2000多萬噸。
而近日中國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供需報告將本年度中國進口玉米預期調得還要更低,只有700萬噸。
而關注度最高的就是大豆了,原因是中國對進口大豆依賴太大,并且來源也相對較窄。
全球大豆出口主要就集中在3個國家,巴西、美國和阿根廷。
根據市場之前的分析認為,中美互加關稅以后,美豆性價比優勢喪失,中國必然要將需求全面轉向南美,因此對南美尤其是巴西大豆的需求必然增加。
而現在,這件事就正在發生。
之前有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巴西貿易公司共裝船了2280萬噸大豆,其中有1770萬噸運往中國。
而就在本周,中國買家再次從巴西大量采購大豆,數量達240萬噸,相當于中國油廠月均壓榨量的近1/3。
據悉,這部分大豆將于5月至7月間到港。
而我們預計,這一趨勢在未來仍將進一步升級,也就是說,中國對巴西大豆的采購將明顯增強。
因為雖然說美豆在中國進口大豆中的占比逐年下降,例如去年的占比僅為21%,但由于中國對大豆需求量龐大,所以美豆的缺口需要南美大豆來補足。
而美豆的出口期是在年底四季度,所以考慮到長期大豆供應,則需要提前購買南美大豆提前備貨。
所以在南美大豆的出口旺季時,采購可能會異常強勁。
另一方面,也必然會影響到國內的豆粕市場。
近日,豆粕表現再次強勁,這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是雖然巴西大豆即將到港,短期大豆供應并不擔憂,但是拉長戰線來看,供應依然是偏緊的。
因為以去年為例,中國共進口大豆1.05億噸,而巴西大豆最大出口量預計也就近億噸,也就是說,巴西開足馬力,可能也仍然無法完全滿足中國需求。
而阿根廷大豆出口量級有限,所以如果貿易戰一直持續,總體大豆的供應是偏緊的。
那么,這也就為豆粕提供了有力支撐。
另一方面,由于需求集中轉向,也會使巴西大豆價格上漲,從而導致進口大豆成本增加,也會支撐豆粕行情。
而且當需求全面轉向南美以后,也會帶來一個不確定性,那就是一旦有任何因素影響到港進度,那么很容易引發國內市場的波動。
比如,這兩天豆粕再次上漲,原因就是受大風天氣影響,港口無法作業,導致巴西大豆到港進度可能再次延遲。
而且預計后續類似的波動并不會少,要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