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永輝供應商大會上,葉國富振臂高呼 “推行裸價直采,去掉一切中間商!” 這一宣言如同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零售與快消流通行業激起千層浪。近年來,“去中間化” 的論調在零售領域甚囂塵上,此番永輝的激進表態,更是將這一敘事推向了輿論的制高點。然而,當熱潮退去,冷靜審視,“去掉一切中間商”,真的可能嗎?
為此,筆者與多位零售領域的資深從業者展開深入探討。
令人意外的是,這些見慣商業風云的大佬們,在這一問題上竟達成了高度共識:從商業本質來看,“去中間商” 不過是一個偽命題。在實際商業運作中,中間商的角色往往不可或缺。以物流環節為例,工廠通常采用整車發貨的模式,而普通零售門店根本無法一次性承接如此龐大的貨物量;在資金流轉方面,廠家直采往往要求款到發貨,這對于許多資金鏈緊張的零售企業來說,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
這些現實困境,深刻揭示了中間商在供應鏈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 他們如同商業鏈條上的潤滑劑,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不過,永輝的這一極端表述,雖然從字面意義上難以實現,但卻釋放出了強烈的變革信號。
對于永輝自身而言,這彰顯了掌舵者葉國富大刀闊斧推進改革的決心;而從整個快消行業的視角來看,它傳遞出一個明確信息::傳統“經銷商”已無活路——至少在商超渠道是這樣的。
“經銷商”是“中間商”的一種,市場永遠有“中間商”的生存空間,但是“經銷商”未必。
你說我這是在玩文字游戲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經銷商群體的分化早已悄然發生。在去年商超調改的浪潮中,有的經銷商舉步維艱,生意一落千丈;但也有部分經銷商逆勢而上,實現了業務的跨越式增長。
一位經歷過市場洗禮的經銷商老板分享了他的故事:在當地超市調改時,原本競爭激烈的多個經銷商逐漸出局,而他憑借多年積累的貨盤組織能力,以及向品類運營商轉型的前瞻性布局,不僅守住了陣地,還占據了該商超系統超 50% 的品類份額。
這一現象背后,折射出經銷商群體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
中間商的本質,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專業分工者,他們承擔著物流配送、信息匹配、信用擔保、庫存風險等多重職能。
那些宣稱 “去中間商” 的企業,最終往往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將這些中間職能內部化,納入企業自身的運營體系;要么引入更高效的新型中間商形態。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許多企業在嘗試將中間職能內部化后發現,企業內部管理成本的飆升,遠超預期,反而削弱了自身的競爭力。因此,與其說 “去中間商”,不如說是 “換中間商” 更為準確。將經銷商變為自己更需要的中間商。
在這場變革中,傳統經銷商群體的轉型迫在眉睫。如今,越來越多的經銷商開始擺脫傳統的品牌代理思維,向 “品類運營商” 轉型。他們不再盲目追求大品牌的代理權,而是更加注重市場需求和自身盈利能力。
以一位經銷商為例,他主動與廠家合作,對核心單品進行全方位改造,從包裝規格到價格體系,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最終在市場上取得了良好的反響。
這種轉型體現在兩個顯著方面:一是主體意識的覺醒。過去,經銷商往往以代理品牌為榮,品牌思維根深蒂固;如今,他們更加注重自身的商業價值,將盈利作為首要目標,對品牌的選擇更加理性。
二是職能的主動調整。從被動執行品牌方的指令,轉變為主動洞察市場需求,發起商品定制,成為下游客戶的 “買手”,而非單純的品牌 “推手”。
經銷商群體的這些變化,并非偶然,而是市場環境巨變下的必然選擇。在產品稀缺、品牌稀缺的時代,經銷商憑借代理權和廣泛的終端覆蓋,就能輕松獲利。
但如今,中國已進入消費主義時代,消費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市場競爭愈發激烈。面對消費者 “為什么選擇你” 的靈魂拷問,零售、經銷、品牌等各個環節都必須給出自己的答案。
零售行業的變革,正是對這一問題的積極回應。一方面,通過裸價直采、去中間化等手段,提升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以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另一方面,借助聯名共創、自有品牌等方式,實現商品差異化,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
而經銷商群體也在這場變革中,積極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從傳統的品牌分銷,轉向品類深度運營,為下游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商品組合。
而經銷商群體也在這場變革中,積極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從傳統的品牌分銷,轉向品類深度運營,為下游客戶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商品組合。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商業格局中,“去中間化” 并不會徹底消除中間商的存在,但小經銷商的退場和大經銷商的轉型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那些能夠順應時代潮流,成功轉型為 “品類運營商” 或其他新型服務商的經銷商,將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而固守傳統模式的經銷商,則可能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