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好的消息是,由于5、6月份大豆進口充足,加上市場需求不及預期,當前中國國內豆粕供應充足,部分油廠已經出現倉容不足的局面。據行業人士稱,一些工廠已經因倉容不足而停工。華南等地的壓榨廠已經開始小規模停工,因為豆粕庫存積壓,倉庫空間不足,未來可能還有更多油廠停工。
由于國內需求不足,除了豆粕庫存高企之外,中國在本周還罕見地向印度銷售了15萬噸豆油。正常情況下,印度豆油進口主要來自阿根廷和巴西,但現在中國產的豆油要比南美豆油每噸低20美元左右。此外,關于近期中國與阿根廷之間的農產品貿易也進一步減輕了市場的供應擔憂。據悉,在中國采購了兩批阿根廷豆粕之后,阿根廷方面又出臺了一系列的刺激出口措施,其中包括大幅消減大豆、豆粕等農產品的出口關稅。
而就在本周,一艘裝載2.5萬噸阿根廷玉米的糧船將駛向中國,這是自2023年中國批準進口阿根廷玉米以來首次實際交付的貿易訂單。不過,也有消息稱,這批玉米的最終目的地是越南,而非中國。除了來自阿根廷的糧食進口外,7月迄今烏克蘭已向中國出口約14萬噸大麥,8月出口量預計將進一步躍升至40萬噸左右,呈現翻倍增長態勢。
來自行業機構的消息還稱,中國企業已簽約采購70萬噸2025年烏克蘭大麥。在臨近的日本市場,日前該國公布了一則市場調查,調查顯示在6月份日本大米拋儲的時間段內,農民、農業合作社及其他分銷商、零售商、餐館和速食食品企業的庫存水平與去年同期大致相同,這表明當時的大米高價局面不存在囤積居奇。
在美國關稅談判方面,美國與印度之間的談判并未取得明顯效果,美國已經宣布從8月1日起對印度商品征收25%的關稅。據悉,印度一直抵制美國開放其農產品和乳制品市場的要求,稱此舉將損害數億貧困農民的生計,并拒絕將玉米、大豆、小麥和乙醇的關稅削減放在談判范圍之內。不過,在臨近的孟加拉,該國已經表示,將從美國購買約22萬噸小麥,旨在緩解貿易緊張局勢,并減少美國計劃實施的高額進口關稅。
來自行業機構的消息還稱,中國企業已簽約采購70萬噸2025年烏克蘭大麥。在臨近的日本市場,日前該國公布了一則市場調查,調查顯示在6月份日本大米拋儲的時間段內,農民、農業合作社及其他分銷商、零售商、餐館和速食食品企業的庫存水平與去年同期大致相同,這表明當時的大米高價局面不存在囤積居奇。
在美國關稅談判方面,美國與印度之間的談判并未取得明顯效果,美國已經宣布從8月1日起對印度商品征收25%的關稅。據悉,印度一直抵制美國開放其農產品和乳制品市場的要求,稱此舉將損害數億貧困農民的生計,并拒絕將玉米、大豆、小麥和乙醇的關稅削減放在談判范圍之內。不過,在臨近的孟加拉,該國已經表示,將從美國購買約22萬噸小麥,旨在緩解貿易緊張局勢,并減少美國計劃實施的高額進口關稅。
其他市場消息方面,本周以來韓國企業繼續加大對國際糧源的采購,其中包括近55萬噸飼料玉米的采購。在國內市場方面,目前南方早熟春玉米已開始零星上市,折標價格目前集中在1.13元/斤左右。在北方秋玉米主產區,隨著近段時間東北多地迎來降水,使得當地的旱情有所緩解,但華北的河南等地仍面臨卡脖子旱情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當前養殖業需求不及預期,加上小麥玉米飼料替代及中儲糧進口玉米的持續拍賣,在新玉米臨近上市之際市場價格整體走勢疲軟,即便在反內卷行情下多數商品價格強勢上漲,也未能改變玉米弱勢運行的格局。
截至目前,無論是中間流轉環節還是用糧企業,均對玉米保持低庫存策略,有數據顯示,華北地區的貿易商庫存大概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東北地區的貿易商庫存大概為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同樣走勢低迷的還有小麥市場,盡管小麥集中收購熱潮正在逐漸消退,市場低價糧源也變得十分有限,但在看淡后市的預期下,已經有部分面粉廠和糧庫提前停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當前養殖業需求不及預期,加上小麥玉米飼料替代及中儲糧進口玉米的持續拍賣,在新玉米臨近上市之際市場價格整體走勢疲軟,即便在反內卷行情下多數商品價格強勢上漲,也未能改變玉米弱勢運行的格局。
截至目前,無論是中間流轉環節還是用糧企業,均對玉米保持低庫存策略,有數據顯示,華北地區的貿易商庫存大概為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東北地區的貿易商庫存大概為去年同期的二分之一。同樣走勢低迷的還有小麥市場,盡管小麥集中收購熱潮正在逐漸消退,市場低價糧源也變得十分有限,但在看淡后市的預期下,已經有部分面粉廠和糧庫提前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