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瑞農業地處山東省濰坊市北部。由于靠海較近,地下咸水多,田地“近乎撂荒”,被稱為濰坊的“北大荒”。當地村民劉朋來還記得:“當年地里鹽堿度高,周邊沒有可用的淡水,撒下種子就盼著下雨。"
從“近乎撂荒”到“糧食滿田”,孫德東要感謝一支團隊一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劉兆輝研究員團隊。
馴服“頑固鹽堿地”
在遭遇技術難題卻束手無策的時候,孫德東與劉兆輝團隊接上了頭。當時是2015年。
劉兆輝團隊成員、山東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李彥研究員告訴記者,治理鹽堿地,傳統方法是借助“水改鹽”,通過深耕深松、客土壓堿、灌水洗鹽等步驟,把原來含鹽量較高土壤的含鹽量控制在1%以內,改造后的鹽堿地初步具備耕種條件。
不過,孫德東腳下的這片鹽堿地有些“頑固”。在嘗試了一系列傳統改良方式和種植手段之后,他發現土壤質量仍舊不高。
劉兆輝團隊與豐瑞農業對接的時候,正值該團隊攻關“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環渤海鹽堿地耕地質量與產能提升技術模式及應用”的關鍵時刻,對上述項目首席科學家劉兆輝來說,研發國家級項目與攻克基層企業發展難題在應用上達成了一致。
“針對豐瑞農業的痛點,我們當初做了兩件事。”李彥表示,他們首先瞄準了土壤,“我們加入了自研肥料,其含有的化學養分提高土壤養分,相應降低了鹽堿地土壤上鹽分的脅迫程度,對作物危害就變小了。”其次,該團隊基于土壤里的作物,在自研肥料中加入促生抗鹽物質,提高作物抗逆性,促進作物生長,相應地降低了鹽分對作物的危害。
“最后,作物產生的秸稈又回到了田里,成了循環肥料。”李彥表示,“我們的思路是以化學肥料為出發點形成一個鹽堿地改良利用的良性循環體系。”
“采用劉兆輝研究員團隊的‘以肥降鹽一促生抗鹽一循環沃土’整套技術模式后,之前很難‘對付’的中重度鹽堿地,土壤變肥、滲透性變好,糧食產量增加了10%至20%。”孫德東說。
管用一生的“神奇肥料”
劉兆輝團隊馴服鹽堿地所用的肥料,很不一般。
走進山東省東營市穗東家庭農場里,成片的玉米已近人高,其葉片青綠,莖稈健壯。隋延峰是這片農場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從中度鹽堿地到青青玉米地,“神奇肥料”立了大功。“你看這玉米長勢,從播種至今,我就用了一次肥料。”隋延峰說。
讓隋延峰受益的肥料,來源于劉兆輝團隊的一次性施肥技術。“傳統施肥,習慣多施肥,本就鹽分高的土地上更是‘雪上加霜’。”劉兆輝說,“我們在小麥、玉米播種時種子與肥料同播,抗鹽的緩控釋肥料一次性施入,后續不追肥,糧食不減產甚至增產。"
“一次施肥,管用‘一生’。”這句話是對上述肥料的精準概括。不過,該肥料的看點還在于,土地用肥量少了,人工費省了,糧食產量不降反而增加了。對此,劉兆輝解釋:一次性施肥技術體系在減氮20%條件下,氮效率提高了7.3%至26.4%,減排超30%。
實際上,劉兆輝的上述新技術不僅在濰坊、東營兩個地級市落了地,還在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得到了推廣。
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方春多次到豐瑞農業進行測產評價,他發現,使用劉兆輝團隊技術的麥田與對照常規施肥處理的麥田相比,小麥平均畝增產了14.9%-22.4%。
待到收獲時節,濰坊農民劉朋來看到原先近乎撂荒的“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豐收田”,直豎大拇指,“以前冬春白茫茫、光禿禿的土地,現在依靠科技,不僅長出了小麥玉米,而且還長得好、收成好。”
孫德東說:“我流轉的土地,實行小麥一玉米輪作,做到一年兩季,周年產量從原先的200多公斤提高到如今的1000多公斤,‘不毛之地’變成了‘沃野良田’,‘神奇肥料’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