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價格不斷走強,副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的雙重擠壓
面粉企業終于還是承受不住了
這時候漲價,更像是一種自救,漲落間盡是生存博弈
那麩皮等副產品價格為啥低迷?
這與生豬和玉米行情脫不開干系
生豬方面(飼料能量原料的最大消耗主體),自昨日起已進入以低位震蕩為主的階段。簡言之,短期內豬價再現“跳水式”暴跌的可能性已顯著降低,但這并不意味著會出現明顯的反彈行情。
雞蛋方面,同樣從昨天開始,全國價格呈現穩中有漲有落的態勢,走貨速度趨緩。雖然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但市場可能再次進入“鈍刀子割肉”式的緩慢調整狀態。
再看玉米,昨日現貨市場已顯露趨穩信號,預示著本輪由市場情緒主導的瘋狂下跌行情即將結束,后續走勢將進入“蝸牛爬行”般的慢節奏階段。
這樣的市場局面下,面粉企業的副產品價格能好到哪里去?
面對這上躥下跳的行情,小心臟沒點承受能力,怎么敢干面粉這一行呢?
就像這8月的小麥,像一部快進快出的電梯,剛把山東送上1.24元,又把河北送回1.22元。全國400多家托市庫點齊開,700萬噸小麥正在排隊進倉……
五大主產區全部開秤,一等麥1.23元/斤的“鐵底”已經焊死。但庫點不多、隊伍太長,運費、人工一疊加,農民一算賬:“還不如直接賣給隔壁面粉廠。”于是山東漲了,河北跌了,河南排隊的車三天挪不動一米。政策像一把大傘,遮住了暴雨。
這就是當下小麥市場的魔幻現實:一邊是全國400多家托市庫點同時開收,總量已破700萬噸;一邊是面粉廠、飼料廠“邊漲邊落”“邊落邊漲”,情緒像過山車。
還有半個月,各大院校快開學了,食堂要補貨,于是,一面是托市高價兜底,一面是粉廠壓價鎖利,小麥只能在1.21—1.24元/斤的“夾板”里來回摩擦。
東北玉米跌到1.1元,進口玉米拍賣成交率只有13%,飼料廠轉頭對小麥說:“你再好,也得等我先清完玉米庫存。”小麥想靠“替代”翻身?玉米笑了:“兄弟,我先崩為敬。”
貿易商不是不想囤,是囤不起。順價賣虧,倒掛更虧。山東的糧想往江蘇跑,運費一公里漲一毛;河北的糧想進托市庫,排隊三天。有人咬牙賭后市:“托市收了700萬噸,萬一后面沒糧了呢?”當然,更多人選擇落袋為安。
接下來小麥市場會發生什么?9月的劇本里握著三把鑰匙:
托市到底收多少?官方口徑“700萬噸”,但業內私下流傳“上限或看1200萬噸”。一旦真收到這個量級,9月后市場余糧將瞬間收緊,價格有跳漲可能。
玉米何時止跌?8月底華北春玉米、9月東北新玉米將集中上市。若玉米繼續崩,小麥飼用通道徹底關閉;若玉米超跌反彈,小麥將重獲替代需求。
開學+中秋,往年“旺季不旺”的陰影仍在,但今年中秋與國慶僅隔一周,集團備貨時間被壓縮,不排除出現“短、平、快”的脈沖式需求。
綜述結論:
政策托底已鎖死1.19—1.23元區間,向下無空間;向上則需要“托市超預期+玉米反彈+節日備貨”三箭齊發。若三者缺一,小麥仍將原地趴窩;若三者共振,9月后現貨價有望沖擊1.25—1.27元。一句話——現在不賭漲,更不恐慌殺跌,把庫存控制在“可扛兩個月”的安全線,靜待9月變盤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