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出口激增反映供需結構性變化
2025年上半年中國豆油出口量達12.7萬噸,已超過2024年全年水平,主要流向韓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等食用油需求旺盛的市場。這一反常現象源于國內消費疲軟與全球生物柴油需求激增的雙重驅動。國泰君安期貨分析師表示,這體現"中國需要豆粕而其他國家需要豆油"的全球植物油市場再平衡。
美國可再生柴油產業消耗了本土近半數豆油產量,而南美國家因生物燃料摻混政策限制出口,進一步推升了國際豆油價格。反觀中國,豆油商業庫存自5月以來激增70%至112萬噸,壓榨企業為保障豆粕供應維持高開工率,意外創造了出口盈余的套利空間。
美國可再生柴油產業消耗了本土近半數豆油產量,而南美國家因生物燃料摻混政策限制出口,進一步推升了國際豆油價格。反觀中國,豆油商業庫存自5月以來激增70%至112萬噸,壓榨企業為保障豆粕供應維持高開工率,意外創造了出口盈余的套利空間。
開辟阿根廷豆粕渠道降低對美依賴
中國首次試水阿根廷豆粕進口,標志著貿易多元化戰略落地。盡管2019年已批準阿根廷豆粕準入,但直至阿根廷下調出口關稅提升競爭力后,貿易才實質性啟動。邦吉集團近期向中國買家出售至少兩批高蛋白豆粕,此舉既是對南美供應鏈的測試,也向美國傳遞明確信號——若巴西供應不足,中國寧愿啟用閑置壓榨產能轉而進口豆粕,也不愿增加美豆采購。斯通艾克斯金融公司首席大宗商品經濟學家阿爾蘭·蘇德曼表示,中國購買阿根廷豆粕的行為向美國傳遞明確信號:如果巴西無法完全滿足中國的需求,中國愿意犧牲國內壓榨產能也將避免購買美國大豆。這凸顯中國在中美貿易博弈中構建替代供應鏈的決心。
戰略調整背后的雙重動因
當前貿易流量的轉變雖規模有限,卻具有顯著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國內餐飲消費收縮導致油脂過剩,與國際生物柴油熱潮形成價格差;另一方面,中美貿易關系緊張迫使中國未雨綢繆。中國壓榨企業通過"高開機保粕棄油"策略維持飼料原料供應,而阿根廷豆粕進口則提供了規避美豆供應鏈風險的備選方案。這種結構性調整或將重塑全球大豆加工貿易格局,特別是在地緣貿易沖突常態化背景下,中國正通過產業鏈細分領域的靈活布局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