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豆粕不但漲了,而且漲勁還不小,而且是期現雙雙上漲,其中現貨價格普遍漲了80到120元每噸,而這也使得全國豆粕現貨均價再次回到了3000元的大關。
這次的上漲,其實有點超出市場預料了。
因為雖然說大家對豆粕的情緒并不弱,但是總體上還在觀察,畢竟市場認為,中國重新購買美豆的幾率還是很大的。
但近日我國對加拿大油菜籽反傾銷的裁定公告,引發了市場的軒然大波。
根據裁定,從8月14日起,將對加拿大油菜籽收取75.8%的保證金。
這個決定很重大,其意思就是告訴加拿大,我們不要你的油菜籽了。
但眾所周知,我國90%以上的菜籽以及75%以上的菜粕都是來自于加拿大的。
比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共進口油菜籽190.8萬噸,其中加拿大油菜籽為180.2萬噸,占比高達95%;
而進口菜粕155萬噸,同比增長8.5%,其中加拿大菜粕為88.1萬噸,占比達57%。
所以這個消息一出,菜粕馬上出現了大漲,因為供應預期緊張了嘛。
而且這個菜粕的缺口很難補,只能通過蛋白原料組合來替代,而豆粕就是常見的替代原料之一。
當前的豆粕庫存高漲,正愁沒地方去呢,所以這則消息一出來,豆粕也因此獲利上漲。
但除了這個原因以外,豆粕的上漲也有其他原因,那就是美國農業部發布的8月供需報告中,意外將美豆的種植面積大幅下調,進而也使得美豆的預期產量下降,同時大豆庫存也降到了近3年來的最低水平。
這么一來,也就再加利好豆粕,因此豆粕突然躥上3000元/噸大關也就不奇怪了。
豆粕的勁頭顯然有點壓不住的意思,那么豆粕能蹦多高呢?
很多事往往就是很奇怪,當利好眾多,大家都認為要大漲的時候,很多時候并不一定能漲起來;而利空頻頻,大家認為要大跌的時候呢,也未必就真跌得下去。
比如小麥,5省齊托市,市場看漲情緒高漲,但小麥努了半天,也還是在原地徘徊。
再比如玉米,利空頻頻疊加,人人都覺得玉米要像去年一樣大跌,但至少目前玉米還挺著,還沒崩掉。
而豆粕很大概率也是這樣。
別看3大利好加持(加拿大油菜籽反傾銷、美豆產量及庫存下跌、以及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但豆粕的反應可能并不及預期。
也就是說,再次躥天大漲的概率并不高。
為什么?
第一,即便要替代,也要有一個過程。
市場的反應總是先于現實的,所謂叫作“買預期、賣現實”,消息剛出來的時候,市場嘩然,必然要使兩粕上漲。
但是情緒不會一直反應,就像當年的俄烏沖突,沖突剛爆發的時候,全球小麥也是漲破天價,但很快就開始回調了。
兩粕市場也一樣,到消息出來的第二天,菜粕就已經出現了回調了。菜粕一回調,豆粕上漲的腳步也必然要放緩。
第二,美豆的“3連降”很詭異。
這次美農報告的“3連降”也是市場沒想到的,尤其是種植面積下降這個事就很意外。
因為前幾個月公布的面積都還在8330萬英畝到8350萬英畝之間,到8月份突然就降到了8090萬英畝。
而且報告里也沒有具體說明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么大幅的下降,這使得市場開始懷疑是否是炒作行為,所以情緒上也就沒那么激動了。
第三,當前豆粕壓力仍然不小。
雖然說豆粕勁頭很足,但都是基于遠期的市場,近期的現實仍然是豆粕庫存超過100萬噸,且養殖需求不旺,走貨并不快,不少油廠還在催提貨。
尤其是經過疫情以后,大家都變得理性了許多,即便是會因為某個突發事件而情緒上頭,但很快理性的大腦會再次占領高地。
畢竟不是那個大牛市的時代了,現在風停了,豬也飛不動了,熊市行情里,小心才能駛得萬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