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秋冬種生產用種安全,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秋季農作物種子市場檢查,聚焦小麥、油菜、蔬菜等重點作物,加大對種子市場、經營門店等抽查力度,嚴把種子質量關,切實規范種子市場秩序。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安排,深入推進馬鈴薯種薯和食用菌菌種、網絡售種、種子檢驗機構、牛冷凍精液等領域專項整治,持續加大違法違規行為多發重點領域清理整治力度,全面凈化種業市場。
豐富的種質資源,為推動種業自立自強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行業人士看來,資源多不等于品質優。把好種子質量關,在依靠市場競爭的前提下,加大對種子市場的檢查力度,讓坑農害農的假種子、劣質農資無處遁形。
從需求看,我國農業種植面積廣闊,帶來龐大且相對穩定的農作物種子需求。其中,玉米、水稻、小麥三大主糧作物用種需求相對較大,農作物種子的質量影響著農民耕種效率。
從供應來看,由于農作物種植生產特性的限制,種子研發、生產均需提前排期,制定生產計劃,能否讓高質量的種子成為農民的優先選擇,影響著全年糧食的收成。
“目前,已派出5個工作組赴河南、湖南、江西等重點用種地區進行督促指導,開展現場監管執法,依法查處并打擊種子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無證生產經營等違法違規行為,嚴防不合格種子入市,切實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有力支撐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該負責人說。
網絡坑農騙局絕非單純的商業欺詐,更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農民生計的重大問題,必須多方協同發力,筑牢糧食安全防線。
專家建議,銷售農資的電商平臺應建立農業類資質認證體系,從源頭杜絕虛假內容傳播;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可開設相關培訓課程,傳授農民驗證專家資質、識別虛假宣傳等實用技巧;農民也需樹立科學意識,形成自身的“知識免疫系統”,從被動防騙轉向主動識騙。